科普(二)

发布时间:2017-08-25 点击次数:744 新闻来源:【本站】

*      科普(二)

科普书上讲了,如果地球从诞生到现在都没地震的话,地球就没有陆地,它将是一个均匀圆球,表面覆盖着海水。你我至今还是海洋中的某种鱼,连爬行动物都不是,因为没地儿可爬,海洋里没有岛屿。因为岛屿是由火山形成。没地震就没火山。

我觉得科普上说的在理。

什么条件才能使地球没有地震呢?那就是地球从来就没有自转。那为什么转了呢?

地球的婴儿期是一个熔融的、高速旋转的岩浆球。

地球诞生时是靠引力吸积一一吸引超新星爆发后的宇宙碎片。这些碎片本在高速运动(超新星爆发后的力量),受到吸引就形成漩涡,一边旋转一边撞击地球,使地球不断壮大。正是撞击的能量与核裂变能量使他熔为岩浆球,进而产生重力分离,重的下沉,轻的上浮,逐步形成了内三圈,就是我们所说的地核、地幔、地壳。外二圈就是水和大气。当时地球的转速达一周/5小时,这么大的转速产生了离心力与它的分力离极力。即使物质从两级向赤道转移。当时的板块运动方向与火山活动与现在正好相反。两级受到的是张力,地壳裂开、岩浆涌出,正像今天的海底扩张。赤道受到的是挤压力,使地壳隆起成陆地。成为了中间大(赤道半径6378km),两头小(极半径6356),两者相差22km的旋转椭球体。

科普上又讲,地球经过46亿年的旋转,动能消耗了,自转变慢了,变成了周期为24小时,终有一天它会停下来。42亿年后,每10万年慢2秒。自己算算。

但问题来了,加在地球上的外力(旋转力)在减小。内聚力相对增大了。根据能量最小原理,物体总是趋向于使自己的表面积最小,就像泡泡一样,地球要恢复成圆球。于是形成了两个力,赤道附近的张力(海底扩张、火山喷发),和向两极的挤压力(高山隆起)。这就形成了地震和火山一一其实,地球在调整自己的应力和形状。

这都是都科普上讲的,我抄袭了下来。

接下面该讲地震的好处了。

这不仅仅是科普了,而是现实!

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好处要比灾难多得多。可以这么说,如果没有火山和地震,人们将无立脚之地。为什么呢?我们知道,地壳由岩石组成,坚硬的岩石每时每刻都在受着大气和水的侵蚀变为泥沙,其中有很多成分可被水溶解。据世界水文网测定,每年陆地物质以真溶液、胶体溶液和泥沙的形式经河流、地下水带入海洋,总量达15立方公里。那么,多长时间可把陆地侵蚀完呢?我们来计算下来也就是850万年。

但是地球已存在46亿年,为什么没有侵蚀完呢?那又是地震和火山的功劳了,它们随时都在给我们造陆,使侵蚀和升高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状态。

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园,地球在地震的作用下无私地奉献着她拥有的一切,造就完美的世界。我们与其他生物友好地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家园中,充满了勃勃生机。

地震精神!

地震改变着世界!

世界因地震而变得多姿多彩!       

为啥人类要与她沒完沒了作对呢?因为人类太贪厌。  

对近些年四川连续不断的灾难,一些专家本能的解释依然是“天灾”,却忽视了人的行为也会加重甚至诱发灾害。我们不能总是在灾害面前“怨天”不“尤人”,用“百年一遇”、“千年一遇”回避人类的责任。如果在短短的不到十年内发生N次灾害都是“百年一遇”的话,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就难逃其责!  

人类对大自然多一分敬畏和对自己的行为多一分约束,并不是否认科学的力量和人类的智慧,而是指我们应当按自然规律并顺应自然来开发、研究、发展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,人类的行为和科学研究是有一定限制的。因为,当一种研究和开发对他人、对自然、对其他物种造成伤害和毁灭时,必然要受到限制。既然人类具有最高智慧,就应当预见得到自己的行为和研究开发是否会造成灾难!

人类想继续在这个星球上生活和繁衍,就必须在自然中求发展,就必须真正学会认识自然、亲近自然、敬畏自然、善待自然、爱护自然,就必须真正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。

要唤起民众的防灾意识,唤起全社会民众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。在政府及管理部门的领导和统一决策下,以身作则,落实在行动上,让民众充分认识防灾的重要性,掌握最起码的预防知识,同样可以获得政绩。我觉得老百姓不明白,但政府应该不糊涂 。

政府不应该仅仅制定规章制度,更应该是起带头作用的执行者。老百姓更加讨厌光说不练不作为的行为。要知道,再好的技术,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上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。

请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吧!她已经经不起我们这样的折腾了。贪婪、盲目加上道德与信仰的缺失已经让这个星球无法承受。

这是四川的必答卷。

还是老子说的那句话经典: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,这是唯主千古不易的密语,是中华民族精华之所在。 

(2017.8.25)